龙山
一道一佛一沟二谷
景点观光综合排名第7位
龙山简介 龙山景区位于风光秀丽、重峦叠嶂的太原市西山,距离市中心20公里处,东临晋阳古城遗址,西接天龙山,南连晋祠,北与太山景区、蒙山相毗邻,是太原市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景区植被茂盛,人文景观星罗棋布,主要包括一道、一佛、一沟、二谷。“一道”指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题材最丰富的纯道教石窟—— 龙山石窟;“一佛”系北齐时所建的童子寺遗址及我国最古老的石质灯塔——童子寺燃灯塔;“一沟”是红叶遍布的锦绣沟;“二谷”分别为丁香谷、桃花谷。 龙山景区自然风光旖旎,具有“四季时时景不同”的特色:春天山花烂漫,鸟语花香;夏日满目青翠,清爽宜人;秋来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冬时银装素裹,雪妆梵国。四时之景,最令人难忘的当数龙山红叶,被誉为太原之“香山”。 龙山褐马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褐马鸡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褐马鸡体高约60厘米,体长1-1.2米,体重5千克,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 褐马鸡主要栖息地仅见于中国山西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 褐马鸡是马鸡中最为名贵的种类,古称“鹖”( hé)。褐马鸡的雄鸟在每年的繁殖期间,都要为夺雌鸟而发生激烈的争斗,据说有时达到斗死方休的地步。从战国时赵武灵王起,历代帝王都用褐马鸡的尾羽装饰武将的帽盔,称为“冠”,用以激励将士,直往赴斗,虽死不置。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清朝时改为蓝翎和花翎。 龙山褐马鸡主要在龙山石窟周围及童子寺附近活动,一年四季均有其活动的踪迹。 昊天观 昊天观,又叫“静居观”。昊天观是一个道观,始建于初唐时期所建,毁于宋金战火,元代宋德方重修,由于地震损毁,明代内官畅英再次重修,现存建筑为近年在原址上复建。 昊天观坐北朝南,正殿原塑有玉皇大帝,神台两边为天尊像,神台前有两尊护法神像。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亦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简称“玉皇”“玉帝”,道教天神四御之一。指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现象和人间祸福、生死、寿夭、吉凶等人类社会的最高神。 东西配殿各为窑洞三间,东配殿中原祀文昌帝君,西配殿中原祀关圣帝君。关圣帝君简称“关帝”,又称“荡魔真君”“伏魔大帝”等,道教护法天神之一。与华光大帝、赵公元帅、温琼元帅并称“护法四元帅”。由三国时著名武将关羽演化而成。明清时关羽事迹经罗贯中《三国演义》渲染,家喻户晓。古代之关云长是集忠、孝、节、义于一身之典型代表,关圣帝君之形象既是武神,又是财神,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庇护商贾、招财进宝等法力,受到社会民众的膜拜。相传关帝的神诞是农历五月十二日。文昌帝君为道教神名。相传为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之守护神。该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甚高,《历代神仙通鉴》称其:“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间寿夭祸福,下主十八地狱轮回。”追溯本源,文昌帝君应是“文昌星神”与四川地方“梓潼神”相结合而产生之神。其神像大多为雍容慧颜,座下驾白驴,有天聋、地哑二神童陪侍。 昊天观院内有两棵槐树,粗壮高大,据有关专家考证为隋唐时期所栽,为唐槐。观内中央西北角有一口旱井,这井是干什么的呢?以前,山上没有水源,吃水要到山下去挑,很是费劲,于是,聪明的道士在院内挖了一口井,并在院内布好水道,等到下雨时,屋顶和院里的雨水就顺着水道流入井内,澄清以后便可食用。山门内原有一石牌坊,现已毁。山门外两边各有一华表,早年已失。 龙柏 龙柏,又称“祈福柏”,树龄约1500余年,因树干上有一颗树瘤,神似龙头,故又称“龙柏”。好多人来龙山,都要看看它,并且在龙柏前许下自己美好的愿望,据说非常灵验,故又名祈福柏。 龙山石窟 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题材最丰富的纯道教石窟,在我国道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填补了我国石窟艺术在宋元之交时期的空白。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石窟开凿年代分三个时代,初唐、元代和明代。请大家先随我一起去看看唐代的石窟,了解各个时代雕刻艺术的特点。 第1窟虚皇龛,元代开凿(1234年,距今780余年)。太虚之神称为虚皇,实为虚皇老子的化身,意为人间有皇帝,天上有虚皇,他高居九清、司掌玄化、总御万灵,这也是“虚皇”龛名的由来。该窟形为圆形,共有雕像21尊,正壁中开莲瓣形龛,龛内雕像为虚皇,身后凿圆形云气纹背光,外饰火焰纹,内饰五道升腾的云气纹。东西两壁为祖师神像,各有雕像10尊,呈环形排列。20位全真祖师乘着滚滚的云雾,飘然而至,他们拱袖执笏,俨然肃穆,立于云端。 (宋德芳《全真列祖赋》按照先后传承次序全真列祖二十位:1东华帝君,2钟离权,3吕洞宾,4刘海蟾,5王重阳,6和玉蟾,7李灵阳,8马丹阳,9谭处瑞,10刘处玄,11丘处机,12王处一,13郝大通,14孙不二,15默然子刘通微,16长清子严处常,17史风子(史公密,史处厚),18回阳子于公,19云中子苏铉,20云阳子姚铉。) 第2窟三清龛,元代开凿。弧角方形,三壁雕像共15尊。三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尊神安然高坐在正壁长形台座之上,长髯垂胸,袖手盘膝,神态虚幻玄远,自若中不失肃穆,舒缓中蕴含清静。两边的六位坐像(坐与凳子之上)是四帝二后,即“六御”。三清与六御常被合称为“九皇”,是宋金元时期道教神系中最高神。(四帝二后是指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天皇大帝、东华帝君,后土和金母(西王母)。在所有各像冉冉升腾的火焰云气背光之上,五条巨龙祥集出没于窟顶,五条巨龙盘曲交错,吞云吐雾,即民间信仰中崇拜的五龙。 窟中所刻题记,开凿龙山石窟的目的是为祈祝“当今天子,亿万斯年。波及臣佐,嵩呼庆贺。风雨若时,生灵安妥”。即开凿石窟的目的:祈求祝福当朝天子长生不老、江山稳固,黎民百姓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讲到这里,说到宋德芳,就要说到他的师父——丘处机。金庸武侠《射雕英雄传》全真七子,行侠仗义,济世救人,为天下黎民百姓而奔波。丘处机,最为著名的是他的“西行记”:他以74岁高龄,带领18为弟子,从山东出发翻越雪山远赴西域,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到达阿富汗(兴都库什山),步行程35000里,与成吉思汗相见,实现了龙马相会(成吉思汗属马,丘处机属龙)。丘处机向成吉思汗讲授“敬天爱民”、天人合一的思想,被成吉思汗所接受,从此便留下“一言止杀”的传奇(成吉思汗不再发生屠城等一系列屠杀事件)。丘处机的西行雪山传道,可与佛教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相比美,同为宗教史上的伟大事件。而宋德芳就是18位伴随左右的弟子之一,正因为受到元朝朝廷的认可和支持,宋德芳一生主持修建道观高达140座,留传至今的杰作,一为运城永乐宫,二为龙山石窟。龙山石窟是他“仙源滚滚以相承,法嗣联联而不断”,他将造像与山岩同体,坚不可摧,以防天灾人祸,存像教于自然,自然永存,像亦长存,为道教保存造像的永恒典范。 第3窟卧如龛,又称卧龙龛,元代开凿,弧角矩形,平顶。共有雕像3尊,一卧两立。一免冠老者,足西头东,左手拂腮,右手隐于平抚腿部的长袖之中,枕长形圆筒枕,枕左侧而卧于台座之上,为王重阳升霞卧像(成仙之时)。紧靠台座两边各有一着道袍侍者,足踏方座,拱手笼袖,恭敬站立。 第4窟,三天大法师龛,唐代开凿。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正面的一位天尊和两位站立的真人像。此天尊为张道陵像,他端坐于台座之上,头顶莲花状高冠(发髻),脸颊两侧还留着胡须,这与佛教石窟形成最为明显的区别。主像,天尊端坐在高台之上,体量壮硕魁伟,神态英武慈和,衣服线条流畅,下垂感特别好。唐代以胖为美,两侧真人,足踏双层莲花,把诸香华,下巴圆润,体态丰腴肥美,微微呈“S”型站立,体现出东方维纳斯的美感,流露出唐人寓动于静的审美风范。衣裙上雕刻的玉佩和中国结,正是唐代时期人物身份的象征。 张道陵,初名张陵,是正一道创始人,他是祖天师,又称第一代天师。东汉顺帝(公元125—144)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创立。因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五斗米道”。又因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日,传说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祖《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天师广行正一盟威之道,扫除妖魔,救护生民。于是天师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会八部鬼帅,大战众鬼,制伏外道恶魔,诛绝邪伪。天师道法通玄,诸魔所不能敌,各各降服,愿意皈依正道,于是天师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黄帝坛下盟誓,人处阳间,鬼处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于北阴酆都城,八部鬼帅流放于西域边地。从此妖魔降服,人民安乐,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师与众鬼帅战斗的誓鬼台、鬼界碑等古迹。 正一道是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箓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 从东汉张道陵正式创立正一教派至今,天师道在中国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正一道在自身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第5窟唐代开凿,名为玄真龛。玄真:道教隐宗对“道”境的称谓,玄不可知,妙不可言,谓之玄真。石窟内雕像一天尊二真人,共3尊,主像天尊为太子晋-王子乔像。 龙山石窟的开凿与一个历史事件有重大联系,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在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六月十九日,在东都洛阳亲撰《升仙太子之碑》的碑文,详述周灵王太子乔升仙的故事,册封王子乔为“升仙太子”。大家都知道,王子乔是咱唐“北京(都)”晋阳(太原人),故此事件在晋阳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太原人于是开凿石窟来纪念此事,并在最核心的位置首先雕凿了王子乔的像,来纪念他。 主像端坐于台座之上,头顶莲花高冠(发髻),光润饱满的前额下,鼻若悬斗(高鼻梁),眉如刀裁,目似新月,还留有八字胡,一副神情峻逸,慈和英武的美男子。 相传周朝灵王时(前571一前545)太子晋直谏“建宫殿乃亡国之君所为”,被废为庶民后避祸太原龙山静居观,《太原市南郊区志》有载:“太子晋,字子乔,聪明博达,因治水与灵王争执而被贬为庶民,曾在晋阳龙山之巅晋阳(居)观居住。 姬晋(约前567年——前549年),姬姓,名晋,字子乔,是东周时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幼时天资聪颖,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喜爱静坐吹笙,乐声优美如凤凰鸣唱;15岁行冠礼后,以太子身份辅政。晋平公派当时名流师旷前往朝见,问他以君子之德、治国之道,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师旷钦佩不已;后因病去世。后世之人称太子晋。记载太子晋事的先秦文献主要有《逸周书·太子晋解》和《国语·周语下》。后世又有仙人王乔、王子乔者,乃道教中最早的仙人之一,其原型即为太子晋。太子晋,是汉族传说中神仙,为黄帝后裔,东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本名姬晋,字子乔,人称太子晋世称王子晋或王子乔,是王氏的始祖。 根据山西大学张明远所著《太原龙山道教石窟艺术研究》第二章龙山唐代石窟考证,“龙山石窟的历史定位,大致可定为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即650~755年间的作品则更趋合理”,而公元699年,76岁的女皇帝武则天驻跸缑山,谒升仙太子庙,立升仙太子碑,书《升仙太子碑并序》。册封王子乔为“升仙太子”,民间称为“王子”晋,王姓也由此而来,史称“太子”晋。 第6窟披云子自赞龛,元代开凿。正面主像为宋德芳本人,两侧各站立一位弟子秦志安和李志全。抬头请看窟顶,窟顶开凿的是两只盘旋飞舞的凤凰,凤凰,亦作“凤皇”,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总称为凤凰,亦称为丹鸟、火鸟、鶤鸡、威凤等。常用来象征祥瑞,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窟顶盘旋的凤凰,它们一雌一雄,缠绕在一起像太极图案,华丽而灵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呈祥,说到宋德芳的这两个徒弟,都是咱们山西人,秦志安山西陵川人,李志全平遥人,两人跟随师傅,在龙山主持开凿石窟长达5年,之后,二人又随师傅去运城建造永乐宫,并在平阳(临汾市)主持编写当时道教最大规模的经典《玄都宝藏》。 第7窟七真龛,元代开凿,石窟坐西朝东,分前后两室,现存雕像8尊。窟内刻画的是全真教主王重阳的七大弟子马珏、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作者从道教思想的审美理想出发,用洗练简括又不失含蓄内敛的刀法,塑造了真人们所特有的朴实无华,徐缓平和,又不失潇洒豁达的动态特征。为与洞窟雕像厚重、硕大、简练的形体相协调,窟顶的高浮雕刻画了云气舒卷、蟠龙出没的情景。而内洞门边衬以浅浮雕祥云,两只翻飞的白鹤相对翩然而至,使整体洞窟更显道家美学意韵的古朴、幽深、空寂。 第8窟三皇龛,明建,原供奉的是道教称之为三皇的天皇、地皇和人皇,台上所陈泥塑均已毁。三皇是华夏族(主体为汉族)的祖先。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 第9窟辨道龛,位于第一、二、三窟西面的崖石中,坐北朝南。弧角方形、平顶,三壁环台座,相互通连,无雕像。 龙山石窟与永乐宫保存至今,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山西道教文化发展的光辉一页。 从龙山石窟向北步行1.1公里,攀爬一段陡峭的台阶,可以到达龙山童子寺。 龙山童子寺 童子寺位于龙山后山腰,三面环山,东临晋阳古城、汾河。童子寺创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是高僧宏礼受北齐文宣帝高洋敕命而兴建的,规模宏大。日本高僧唐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中记载:“昔冀州宏礼禅师来此山住,忽见五色光明云从地上空而遍照。其光明云中有四童子坐青莲座游戏,响动大地,岩巘颓落。岸上崩处,有弥陀佛像出现。三晋尽来致礼,多有灵异,禅师具录,申送请建寺。遂造此寺,因本瑞号为童子寺,敬以镌造弥陀佛像,颜容颐(然),皓玉端丽。趺坐之体高十七丈(约55米),阔百尺。观音、大势至各十二丈。” 童子寺大佛 童子寺院以北原有石佛3尊,主佛为阿弥陀佛,右侧为大势至菩萨,左侧为观世音菩萨。唐显庆末年, 高宗与则天皇后巡幸并州, 瞻礼开化、童子二大佛, 返京后,又令“内史出袈裟两领, 遣中使驰送二寺大像。其童子寺像披袈裟, 从旦至暮, 放五光色, 流照崖岩, 洞烛山川,道俗瞻睹, 数千万众”(《法苑珠林》卷14),成为轰动晋阳城的大事。 主尊大佛头部及身体保存情况较好,佛头残存右腮及右耳垂,颈部较粗,左肩已失,右肩尚存,可以看出双肩较宽。身体部分剥落严重,无法看清服饰样式,腹以下为乱石掩埋。可惜2001年夏天遭雷击而崩塌,所剩佛头不复存在。两侧的菩萨像,外表脱落坍塌,仅剩一突兀的石块,无法辨认。 燃灯佛塔 燃灯塔,系北齐原物,塔呈平面六角形,底部为六角须弥座,座下刻六力士,塔身中空,圆形灯座上凿有六角灯室,灯室两面开门,灯室外壁,两个菩萨浮雕依稀可见,姿态优美,衣纹流畅,造型朴实。腰部雕有一条龙,因风化剥蚀严重,已无法看清。这种石塔在日本、朝鲜还有留存,但都较晚于此塔。据记载,此塔高5.3米,因该塔底部尚未全部发掘,其高度还没有最终结论。 晋阳在1400年前曾为北齐陪都,后又是唐朝北京,当时佛教盛行,晚上龙山童子寺燃灯塔点燃,远距10里以外,晋阳居民都能清楚看见,足见当时童子寺之盛况。
582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