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观光综合排名第6位
1、仿唐拱桥
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风峪沟,古晋阳城通往陕甘宁驿道旁的山峦之间。这座千年古寺距离被称为唐朝“天王三京,北都居一”的晋阳城约3公里。据史料记载,北都晋阳“大寺15所,大禅10所,小院百余,僧尼2万余人”,可见当时佛教的兴盛。今日的太山龙泉寺,与周边同时期的天龙山石窟、圣寿寺、蒙山大佛开化寺以及龙山童子寺等众多的寺庙,集中展现着唐代晋阳的佛教盛况。
太山的意思为高大的山,山脉又形似一个“太”字,因此而得名。太山之名始见于南朝沈约所著的《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六》中所载“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奔太山,辽遣骑追之急,夜行,忽有炬火前导,仲德随之,行百许里,乃免。”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于世,就连他居住的山也跟着出了名,太山之名便取之“泰山石敢当”的谐音。
太山龙泉寺繁盛时期共分为上、中、下三寺。目前仅留存下寺的部分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整个寺庙依山而建,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殿堂楼阁,小巧玲珑,自成格局,因观音堂内精美的悬塑而声名远播,唐代塔基地宫及舍利宝函的发现,更使这座千年古刹蜚声海内外。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寺坐落在这样一处自然天成、三面环山、南面带水的风水宝地。在峰峦环抱、松柏掩映之中,隐现着由牌楼、山门、戏台、中门、钟鼓楼、三大士殿、佛祖阁、厢房、禅房、观音堂、文殊殿、普贤殿构成的宏大寺院群。寺庙内苍松古柏林立,唐碑、经幢、塔林点缀其间,与莲花宝洞、皇姑洞、唐佛塔、龙神祠、龙泉、龙潭、望都峰、老虎洞等构成一处秀美的景区。
2、太山牌楼
跨过沙河桥,太山脚下矗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双排柱重檐歇山顶牌楼。坊额书“古刹龙泉”,通过此牌楼便进入太山景区。
3、李存孝墓
牌楼西侧有一座李存孝墓。李存孝,唐末名将,原名安敬思,生于唐咸通八年(867年),卒于天复三年(903年)。古人云:王不过霸,将不过李。“霸”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旧五代史》评价其:“存孝每临大敌……挺身陷阵,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据文献记载:“墓前原立有‘大唐李将军存孝墓’石碑,碑文中有将军‘侠骨流芳’的字样。”后人将其葬于太山之前,尊其为太山守护神。他守护着太山,守护着晋阳的门户,更守护着大唐的基业。
4、天王殿
沿山路行至山门,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建筑,里面有四大天王塑像。四大天王身材魁梧,表情威严,手中各执法器,立于次间的两侧。表示着佛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情怀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慈悲心愿。
5、环翠亭
在山腰间建有一座卷棚顶式小亭,名曰“环翠亭”,站在亭中环望四周,满目苍翠,游人可在此小憩。沿步道继续上行,陡垂的青石台阶掩映在穹柏、溪瀑与晨雾之间,如入仙境之天梯。透过薄雾,一座古刹隐现于眼前。
6、弥陀殿
穿晨雾攀石阶,我们现在来到一处宽阔平台。平台上建有一座二层歇山顶式建筑。一层为面阔三间的石券窑洞,一明两暗。二层为新建仿唐木结构的弥勒殿。据考证,该处原为戏台基址,于清乾隆五十八年为唱戏酬神所建。东西两侧为文殊殿和普贤殿,殿内供奉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并且绘制唐代风格壁画。
7、中门
拾级而上,我们现在来到中门,悬山顶式中门建于清乾隆元年,门额书“山林古刹”,字体苍劲有力,为重建中门之人崔熠等所立。经中门行至红墙围拢中的正院。正院由主殿、厢房及钟鼓楼构成。
8、钟鼓楼
悬山顶式钟鼓楼位于中门两侧,钟鼓楼建于清乾隆元年,乾隆三十九年重修,钟楼内现存古钟一口。每逢重大节日,钟鼓齐鸣,铮铮钟声伴着隆隆鼓乐回荡在山谷之间。
9、唐碑
正院建筑布局紧凑灵巧,院内存有历代碑碣数通。其中,东北隅立有唐碑1通,据传为唐景云二年所立。碑通高6米,碑首盘螭,六螭交错,刀法洗炼明快,气质淳朴,雕圭型碑额,碑体浑厚,下乘赑屃。霸下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为龙生九子第六子,名为赑屃。具有典型的初唐风格。这块唐碑是目前全国发现的继乾陵武则天无字碑、西安碑林唐玄宗孝敬碑之后的唐代又一大碑。现今该碑地上部分存3.8米、地下掩埋2.2米,应为原寺庙塌毁后所埋没,碑文历经1300多年岁月洗礼已无从辩识。因其规制奇特,饱经沧桑,足以见证龙泉寺时代之久远、规模之宏大、地位之崇高。
10、唐华严经幢
正院西北隅与唐碑对称的位置上,矗立着一个高64厘米的八角形经幢,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华严经幢之一。幢文上首题“大方广华严经之幢”,末署“门人比丘□照书,文德元年九月”。文德元年是唐僖宗的最后一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它是1998年工作人员在后山勘察时无意间发现并保护下来的。1940年12月,日本人日比野和水野清一夫妇登临太山。在其后所著《山西古迹志》中记载到“虽然经幢上部已经缺失,但残高仍有一米左右。经幢上的石笠雕着丰盈的莲花,下面的方趺上雕着羽翼反转的怪兽。幢身为八角形,高64厘米,显得比较短矮一些”。现存经幢与此记载相吻合,证实此经幢为太山龙泉寺遗物。
11、主殿
沿台阶上去便是主殿,主殿为仿明二层楼阁式建筑,建于明洪武六年,历代多有修葺。主殿为“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从西到东分别供奉阿弥陀佛、释迦摩尼、药师佛,两边塑像共180尊,左右两边各90尊,均为泥塑。大殿两侧建窑洞式平顶禅房各一间,东西厢房为窑洞式平顶建筑。
12、佛祖阁
主殿二楼为佛祖阁,佛祖阁供旃檀佛立像,山墙及后墙仿崇善寺明代藏画,绘制《八相成道》壁画。
13、舍利塔外
舍利塔高52米,塔基为地宫遗址保护大厅,主要用于展示唐代佛塔地宫遗址及出土的五重棺椁,主体为砼结构,建筑面积约820平方米,内部为仿唐风格铜饰,用铜约70吨,外部为黄沙岩装饰,东西南门各设置一对仿唐风格石雕力士造像;地上五层为仿唐风格木塔,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
14、观音堂
绕行佛祖阁至后院,平台开阔,周边砌十字花栏矮墙,中间并列着3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分别是观音、文殊、普贤3殿,据记载为明嘉靖十七年所建。 正中观音堂,俗称八角亭,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建筑,八角形的团殿,建筑结构奇巧玲珑。堂内保存有佛教造像和悬塑共79尊,内容丰富,集天王殿、观音殿、罗汉堂、三圣殿所表现的题材于一堂。其建筑为八角攒尖八卦悬顶式,体量宏大。殿顶饰黄色雕花琉璃脊,青琉璃瓦覆盖,堂檐深邃,斗拱着五彩,建筑结构奇巧精致。殿中宽阔,正面靠墙塑西方三圣,背墙则为佛国人物、殿宇、山水、花草等悬塑。阁中央六角莲花台上端坐着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与龙女凌空侍奉左右,两旁十八罗汉面对菩萨,作朝拜状。东西两侧墙壁上悬塑着各路神仙会聚海波之上。阁门两侧为四大天王神像护法。整个堂内雕梁画栋,悬塑构思独具匠心,塑像层次分明,塑工冼炼,色泽纯朴,人物洒脱,衣饰灵动,精美绝伦,极富明代造像俏丽俊秀的风格,距今470余年依然完美鲜亮,堪称建筑和雕塑浑然一体的佳作。观音堂东西两侧为文殊殿和普贤殿,为硬山顶式建筑。殿内分别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均为明代所塑。
15、舍利塔(地宫)
在寺东50米处,是唐代佛塔的重建工程,2008年5月8日,太山文管所因消防蓄水池年久渗水,正组织工人在蓄水池旁进行开挖,即在距龙泉寺东100米的山前坡地新建蓄水池。上午10时左右,突然碰到了坚硬的石板,随后陆续出现了石条、石块等物件,之后,竟然出现了一个“石门”。埋葬于太山龙泉寺唐代佛塔地宫内沉寂千年的金棺银椁终被发现。考古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表明,这处建筑遗存是一座佛塔的遗址,塔基上部已完全损毁,仅残留一块呈长方形的塔基。塔基中部下方,是用砂石筑砌的大约1平方米的地宫,由过道、石门和地宫主体组成。石门两侧各有一尊浮雕力士像,微向前倾,上身赤裸,下身着羊肠大裙,动作夸张,神情威猛,为唐代石雕之精品。经过发掘,六边形的地宫内出土了一座长约58厘米的石函。发掘时,地宫墓道两侧均有彩色壁画,由于见光氧化,不几日壁画脱落,只余下些许剥落的颜色。而地宫门口左右两尊守门力士却嘴唇鲜红,经久不变。根据地宫规格,佛塔应该有10米高,考古挖掘后,并没有发现佛塔的其余残余部分。宝函共分石函、木椁、鎏金铜棺、银棺、金棺五重,为典型的唐代佛舍利瘗埋形制,其精美的金银细工展现了盛唐高超的工艺技巧。
16、五重棺椁(展厅二层)
宝函共分石函、木椁、鎏金铜棺、银棺、金棺五重,为典型的唐代佛舍利瘗埋形制(瘗yì:掩埋,埋葬),其精美的金银细工展现了盛唐高超的工艺技巧。
17、石函
砂石质,呈长方体,长约58厘米,宽约46厘米,高约60厘米,由函盖、函身扣合而成,遍刻供养人姓名。石函铭文中有一特殊字“忠”(发音同臣,意为只忠于一人)。“忠”为武周时期所造的19字之一,而所造之字也只在武则天在位时使用。石刻中还显示有众多“女、娘、婆”等女性供养人名字,且位于主要位置,与武周时期女性地位崇高相符。由此推断舍利宝函制作、瘗埋及地宫的建造年代应为武周时期(690——705年)。石函右下侧出现有“云麾将军行左卫亲府中郎检校安西大都护上柱国渔阳郡开国公田杨名□妻”,田杨名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记载,是武周时期的安西都护,政绩卓著。从田杨名这样位高权重人物的出现分析,石函应为盛唐时期文物,塔基应该是建于唐武周至睿宗时期(684—761年)。根据田杨名姓名所在石函非主要位置的情况推断,在其上方所刻供养人应该为皇亲国戚及达官显贵。
18、木椁
木椁清理后发现四周镶嵌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鎏金铜饰。
19、鎏金铜椁
鎏金铜椁长约21厘米、宽约10.5厘米、高约13厘米,但非常精致。坐在雕琢精美鎏金铜质须弥座上,前档亦錾有尖顶弧形门,门楣门框饰以连珠,门上镶有三排十八个门钉、一对门环,门上方镶嵌朱雀,门两侧立有两弟子像,后档上方镶嵌玄武,下方镶嵌佛足,铜棺左右两侧镶嵌青龙、白虎,棺盖两边各有两个铺首衔环。这些铜椁壁上镶嵌的图案,都是用大约0.2毫米厚的铜片镶嵌上去的。
20、银棺
银棺最为精美,长约13厘米,宽约6厘米,高约7厘米,镶嵌有珍珠、各色宝石百余颗,下有须弥座,四面同木椁、鎏金铜棺一样镶嵌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饰品,前档尖顶弧形门,门框饰以连珠,门上镶有三排十二个门钉、一对门环,门前立有一只仙鹤和两个悲戚仪态的菩萨。
21、金棺
银棺内安放着素面金棺,长约8厘米,宽约4.5厘米,高约3厘米,用一条红色绸带捆扎,打有蝴蝶结。金光灿灿,非常精美。
22、龙神祠
佛塔东行数十步有龙神祠,又称龙王庙,为平顶券窑式建筑。建筑依山而建,共三间,悬山顶式前檐,内供奉龙王像。据碑文记载:“寺东数十步为龙神祠,祠前有方潭,深广不盈丈,而清冷黕黯,如有神龙窟宅,其中邑人祈请雨泽往往有验。岁壬子夏四月,时颇苦旱,邑侯罗公闻其神,率诸绅士步行虔祷,越日而甘霖大沛”。当地百姓一直延续着在此祈祷龙王降雨的习俗。祠前泉水经石雕龙头汩汩流入潭中,清冽幽深,甘纯甜美,称龙潭。相传此泉很早就有,李世民起兵前曾在此饮马。泉旁滋养有一株千年古柏,枝叶繁茂,苍翠欲滴,名曰龙柏。
23、铜亭
沿龙神祠往东数十米,可见一铜亭。游人可在此小憩。
24、铜台
铜台,又名佛乐台,武则天曾在此赏乐,并以弥勒佛转世自诩,后称佛乐台。
25、藏经楼
藏经楼为仿唐风格2层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建筑面积约642平方米,一层放置盛唐风格卢含那佛造像,卢舍那佛结说法印。佛左右置迦叶、阿难二弟子。据佛经,此二弟子,为释迦佛所述佛经最早的集结者和弘传者。内壁绘制以《华严经变》、《七处九会》为主要内容的壁画。二层藏经楼所藏佛经,均与此三尊像直接相关。
26、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仿唐风格单檐庑殿顶砖木结枃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椽,面积约65平方米,内部放置盛唐风格木雕三世佛阿弥陀佛、释伽佛、弥勒佛及2尊协侍菩萨造像,内壁绘制以《十六罗汉》《协仕菩萨、天王》《观音经变》为主要内容的壁画。
27、东配殿
东配殿居大雄宝殿左侧上首, 殿内置“普贤三尊”,即乘象普贤及驭象童子、善财。内壁绘制《普贤赴会》、《普贤经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殿内主像普贤菩萨,与藏经楼内主像卢舍那佛、西配殿内主像文殊菩萨形成“华严三圣”。
28、西配殿
西配殿居大雄宝殿右侧下首,殿内置“文殊三尊”,即骑狮文殊及飘狮奴、善财。内壁绘制《文殊赴会》、《文殊经变》、《陀罗尼经变》。殿内主像文殊菩萨,与大雄宝殿内主像卢舍那佛、东配殿内主像普贤菩萨形成“华严三圣”。
(文殊既坐青莲,又骑青狮,为密宗金刚、胎藏并融造像。西配殿,属于密宗胎藏曼茶罗的“华严三圣”配置方式。)
29、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建筑,内供奉有四大天王塑像。四大天王身材魁梧,表情威严,手中各执法器,立于次间的两侧。表示着佛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情怀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慈悲心愿。
30、望远阁
东坪新寺往东一百米为望远阁,又称望都阁。阁内一层置弥勒佛像,二层置弥勒菩萨像,形成“上下生弥勒”组合造像。唐代,弥勒“上生信仰”在上、中、下层社会均颇为流行;弥勒下生信仰,则主要在朝廷及上层社会流行。
31、弥勒佛
一层所置弥勒佛像,为“下生弥勒”像,是释迦涅槃五十六亿万年后,弥勒于龙华树下成佛,为众说法的像,属“弥勒下生信仰”。所置弥勒佛像,坐姿作“垂足倚坐”式,结说法印,此为盛唐流行样式;但面相,世传此相依武则天面相而造。所谓“佛及诸王,并称世主”。
32、弥勒菩萨
弥勒阁二层所置弥勒菩萨像,著菩萨冠及天衣、璎珞,为“交脚倚坐”式。这种坐姿,唐代沿袭北朝风格特征。唐玄奘弥勒净土及信仰十分推重二层所置弥勒菩萨像,是指在娑婆世界中,弥勒作为菩萨,在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引渡众生之像,属“弥勒上生信仰”。
33、西坪塔林
龙泉寺西、北各200米僻幽之处,现存有龙泉寺历代高僧主持灵塔10座。其造型古朴,雕工细腻,时代特征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