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旅景点>详情页

太山龙泉寺

风水宝地

景点观光综合排名6

262 2 0

交通指南

坐车前往

开放时间

9:00—18:00
景点详情
  • 风水宝地
  • 免费
  • 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风峪沟
  • 观音堂,大雄宝殿,舍利塔
  • 3天
  • 一年四季

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风峪沟,古晋阳城通往陕甘宁驿道旁的山峦之间,南距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5公里,北接蒙山大佛3公里,东被称为唐朝“天王三京,北都居一”的晋阳城仅3公里,在唐代,晋阳与西安、洛阳同为都城之一。

太山之名始见于南朝沈约所著的《宋书》中所载“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奔太山,辽遣骑追之急,夜行,忽有炬火前导,仲德随之,行百许里,乃免。”太山得名的缘由之一为,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于世,就连他居住的山也跟着出了名,太山之名便取之“泰山石敢当”的谐音,当地人也把它称做"小泰山",还有一种说法为太山意思是高大的山,山脉又形似一个“太”字,因此而得名。

微信图片_20190520092826.jpg

据太原旧方志记载,太山寺即太山龙泉寺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 李旦),初为道教“昊天祠”,祠内供奉昊天大帝,昊天大帝是唐朝国家祭祀的最高神,本是儒教对上天的敬称,唐朝时与道教的玉皇大帝渐渐合为一人。五百多年被毁于金元战火,直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并将观音、童子5寺并入,名字也改成了“太山寺”。后当地天旱无雨,地方官和百姓们到此求雨,发现汩汩而流的泉水,认为是求雨有应,龙王赐泉,于是冠以太山寺“龙泉”之雅号,在泉水上修建龙王庙,并雕石龙,令泉从龙嘴中出。明嘉靖《太原县至》中有“太山有龙池”记载,为太山寺别名由来之史证。   

太山龙泉寺坐落自然天成、三面环山、南面带水的风水宝地。寺庙因山势而造,分上、下两院。上院为明代重建的观音堂,下院为二层楼阁式的大雄宝殿。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拾级而上,我们现在来到是中门,悬山顶式(屋檐悬在山墙以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或出山)中门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门檐之下的椽柱头上还保留着道家"八卦"痕迹。门额书“山林古刹”,字体苍劲有力,为重建中门之人崔熠等所立。经中门行至红墙围拢中的正院。正院由主殿、厢房及钟鼓楼构成。大殿两侧东西厢房为窑洞式平顶建筑。位于中门两侧的是悬山顶式钟鼓楼,钟鼓楼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修,钟鼓楼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唐代实行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在古代钟鼓楼除了用作报时、节制礼仪之外,在寺庙中还兼备了宗教宣传的作用。"晨钟敲响鹤起舞,暮鼓击鸣龙飞腾","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

微信图片_20190520092812.jpg

正院建筑布局紧凑灵巧,院内存有历代碑碣数通。其中,东北隅立有唐碑1通,据传为唐景云二年(711年)所立。碑通高6米,碑首盘螭(螭chi: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好险勇猛,盘螭,是螭两两盘卷的样子),六螭交错,下乘赑屃(赑屃bìxì ,一般指霸下。霸下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为龙生九子第六子,名为赑屃,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奋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的撑着,努力的向前走,并且总是不停步。)具有典型的初唐风格。是目前全国发现的继乾陵武则天无字碑(高7.43米)、西安碑林唐玄宗孝敬碑(高6.2米)、昭陵李勣碑之后的唐代又一大碑。现今该碑地上部分存3.8米、2003年挖掘时探明地下部分掩埋2.2米,应为原寺庙塌毁后所埋没,碑文历经1300多年岁月洗礼已无从辩识。因其规制奇特,饱经沧桑,足以见证龙泉寺时代之久远、规模之宏大、地位之崇高。据民间传说,原碑文记载着龙泉寺的故事。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受到多方反对和阻挠。为了巩固帝位,极力抬高佛教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晋阳城西风峪沟内太山建设龙泉寺,并迎娶佛教舍利,配置石椁、木椁以及鎏金铜棺、银棺、金棺等五重棺椁,造塔供养。

正院西北隅与唐碑对称的位置上,矗立着一个高64厘米的八角形经幢,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华严经幢之一。幢文上首题“大方广华严经之幢”,末署“门人比丘□照书,文德元年九月”。文德元年(888年)是唐僖宗的最后一年,(唐僖宗 李儇xuan 是唐朝除武则天之外的第18位皇帝,是唐玄宗之后又一位避难逃往四川的皇帝。)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让圣元年3月(695年)武则天请请于阗国高僧译《华严经》,并亲自作序。圣历三年(700年)在北都晋阳开刻经幢,长安四年(704年)《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百六十通经幢全部勒刻完毕,俗称《晋阳八十华严》。文德元年之经幢,应为补刻、复刻之石。

院内古树参天,殿前的一株古松,犹如一条巨龙,蜿蜒曲折,直冲云霄,称“飞龙松”。台阶两侧,各有古槐一株。尤其东侧一株,根系植于唐碑基座赑屃之下,推断应为唐槐,虽遭雷劈劫难,但依然枝繁叶茂。

主殿为二层楼阁式建筑,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历代多有修葺。殿内供奉横三世佛也称三方佛,中间是释迦摩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能"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和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其左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说法像:两手分开,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各以拇指拈着食指,及无名指,站立对众说法。 接引佛:左手持金莲花,平胸而立,右手下垂,作接引众生状。 坐像:跏趺而坐七宝莲花台上,双手揲弥陀印,手上所持法物有种种不同。)其右为左手执持药器(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的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

绕行至后院,后院平台开阔,周边砌十字花栏矮墙,中间并列着3座砖木结构的建筑,分别是观音、文殊、普贤3殿,据记载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所建。

微信图片_20190520092755.jpg

正中观音堂,俗称八角亭,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八角攒尖八卦悬顶式建筑,八角形的团殿,建筑结构奇巧玲珑。堂内保存有佛教造像和悬塑,内容丰富,集天王殿、观音殿、罗汉堂、三圣殿所表现的题材于一堂。殿顶饰黄色雕花琉璃脊,青琉璃瓦覆盖,堂檐深邃,斗拱着五彩,建筑结构奇巧精致。殿中宽阔,正面靠墙塑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中间是阿弥陀佛表无量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功德。左边头上的宝冠有定瓶为标志的是大势至菩萨代表喜舍,保护众生免受邪魔所害,是净土宗念佛法门的代表。右边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悲),背墙则为佛国人物、殿宇、山水、花草等悬塑。阁中央六角莲花台上端坐着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是"观"世界苦难之"音",而"循声救苦",在唐代为避讳而称为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观世音菩萨的坐骑为"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左右善财童子与龙女凌空侍奉,两旁十八罗汉面对菩萨(唐代主要流行16罗汉,至唐末出现18罗汉,到宋代时盛行18罗汉),作朝拜状。东西两侧墙壁上悬塑着各路神仙会聚海波之上。阁门两侧为四大天王神像护法(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阮琴驻守东胜神州,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宝剑驻守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持龙、蛇驻守西牛贺州,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持银鼠、宝伞驻守北俱芦洲)。整个堂内雕梁画栋,悬塑构思独具匠心,塑像层次分明,塑工冼炼,色泽纯朴,人物洒脱,衣饰灵动,精美绝伦,极富明代造像俏丽俊秀的风格,距今480余年依然完美鲜亮,堪称建筑和雕塑浑然一体的佳作。

观音堂东西两侧为文殊殿和普贤殿,为硬山顶式建筑(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殿内分别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均为明代所塑(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道场在山西五台山,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坐骑为狮子。普贤菩萨象征着理德、行德,道场在四川峨眉山,坐骑为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种清静,四足代表四中功德)。

观音堂后有一石筑小洞,名莲花宝洞,洞额题“莲花宝洞 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 朱载垕hou)五月吉日造”。据碑文记载:“太原居士王公讳化者与室人郭氏咸有其善德”。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 朱厚熜cong)捐家资五十余两建观音堂。“后人造石洞于殿后,设郭氏之像”以资纪念。莲花宝洞分内外两间,内间洞门低矮、空间狭小,据说曾为僧人闭关修行之所。

微信图片_20190520092733.jpg

在寺东50米处保存唐代佛塔基址。2008年5月8日(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诞辰),也许是冥冥中早已注定,这一天,太山文管所因消防蓄水池年久渗水,正组织工人在距龙泉寺东100米的山前坡地新建蓄水池。上午10时左右,突然碰到了坚硬的石板,随后陆续出现了石条、石块等物件,之后,竟然出现了一个“石门”。埋葬于太山龙泉寺唐代佛塔地宫内沉寂千年的金棺银椁终被发现。

我们在此建造了舍利塔,塔基为地宫遗址保护大厅,主要展示唐代佛塔地宫遗址及出土的五重棺椁,主体为砼(tong)结构。内部为仿唐风格铜饰,用铜65吨,外部为黄沙岩装饰,东、西、南门各设置一对仿唐风格石雕力士造像,地上五层为仿唐风格木塔,建筑面积697.77平方米,高52.45米。

宝函共分石函、木椁、鎏金铜棺、银棺、金棺五重,为典型的唐代佛舍利瘗埋形制(瘗yì:掩埋,埋葬),其精美的金银细工展现了盛唐高超的工艺技巧。

第一重石函为砂石质,呈长方体,长约58厘米,宽约46厘米,高约60厘米,由函盖、函身扣合而成,遍刻供养人姓名。石函铭文中有一特殊字臣.png(发音同臣,意为只忠于一个人)。臣.png为武周时期所造的19字之一(武则天造字,都是把原来已有字的字形加以改变,但在武则天看来则是夸耀她的高明、伟大、博学、睿智,表达她皇统万年,长治久安心愿的一种手段),而所造之字也只在武则天在位时使用。石刻中还显示有众多“女、娘、婆”等女性供养人名字(供养人,是指因信仰某种宗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力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且位于主要位置,与武周时期女性地位崇高相符。由此推断舍利宝函制作、瘗埋及地宫的建造年代应为武周时期(690——705年)。石函右下侧出现有“云麾将军行左卫亲府中郎检校安西大都护上柱国渔阳郡开国公田杨名□妻”,田杨名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记载,是武周时期的安西都护,政绩卓著。从田杨名这样位高权重人物的出现分析,石函应为盛唐时期文物,塔基应该是建于唐武周至睿宗时期(684—761年)。根据田杨名姓名所在石函非主要位置的情况推断,在其上方所刻供养人应该为皇亲国戚及达官显贵。

出土时木椁已散乱,后清理发现四周镶嵌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鎏金铜饰。

鎏金铜棺长约21厘米,宽约10.5厘米,高约13厘米,坐在雕琢精美的鎏金铜质须弥座上,四周与木椁同样镶嵌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饰品,椁门两侧立有两尊菩萨。

第四重银棺最为精美,长约13厘米,宽约6厘米,高约7厘米,镶嵌有珍珠、各色宝石百余颗,银棺内安放着素面金棺,长约8厘米,宽约4.5厘米,高约3厘米,用一条红色绸带捆扎,打有蝴蝶结。金光灿灿,非常精美。

龙泉寺金棺银椁出土后,专家们曾将其与西安法门寺发现的佛指舍利资料相比,太原龙泉寺石函从外形、纹饰以及两函三棺(石函、木函、铜椁、银椁和金棺)的放置顺序,都与陕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极为相似,因此,专家们推断金棺内存放着佛舍利。 

之后,借助一种类似于X光的专业透视设备,考古人员看到了金棺内部的情况,金棺正中间有一个物件,应该就是佛舍利。至于佛舍利到底是被丝绸包裹,还是装在宝瓶里,还看不出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金棺内有装置固定佛舍利。因为金棺曾经被移动,也被竖起来过,但佛舍利还保持在金棺的中部,没有偏向一边,也没有呈粉末状铺满金棺底部。

而引起巨大轰动的金棺银椁,目前仍保存在距龙泉寺5公里的晋祠博物馆文物库房。

佛塔基址东行数十步有龙神祠,又称龙王庙,为平顶券窑式建筑。建筑依山而建,共三间,明间出悬山顶式前檐。重塑仿明风格龙王坐像及侍者、侍女造像。祠内神龛及两侧山墙依绘制仿明风格"天龙八部"壁画。据碑文记载:“寺东数十步为龙神祠,祠前有方潭,深广不盈丈,而清冷黕黯,如有神龙窟宅,其中邑人祈请雨泽往往有验。岁壬子夏四月,时颇苦旱,邑侯罗公闻其神,率诸绅士步行虔祷,越日而甘霖大沛”。当地百姓一直延续着在此祈祷龙王降雨的习俗。祠前泉水经石雕龙头汩汩流入潭中,清冽幽深,甘纯甜美,称龙潭。相传此泉很早就有,李世民起兵前曾在此饮马。泉旁滋养有一株千年古柏,枝叶繁茂,苍翠欲滴,名曰龙柏。

微信图片_20190520092712.jpg